冷冻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冷冻机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打破人才稀缺宿命论易才集团践行本土创业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0-01-14 12:18:54 阅读: 来源:冷冻机厂家

在前不久由人社部主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易才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浩作为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唯一的受邀企业家出席了此次国家级论坛。其论文《创新创业人才在地区培养机制探索与易才实践》获得了此次评选的国家级一等奖,这也是第一次由一线中的企业提出并总结了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机制。

众所周知,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却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居世界前列,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同时,《全球创业观察(GEM2010)中国报告》也表明,中国高学历创业者(指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业者)的创业活跃程度排在全球创业观察的60个参与成员中的第22位,低于总体创业活动比较中中国在全球的排名。这就表明,我国仍然面临创新创业型人才匮乏的挑战,进而制约了中国快速崛起。对此,易才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浩提出:在创新创业人才稀缺的背后,实质是人才开发思维模式的僵化与落伍。

同时,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创新创业人才,依然是依靠引进为主,甚至引发了一些盲目的举动。比如部分高校开始引进“洋教授”,希望借助“外来思想”打破人才开发思维模式僵化与落伍的困境。但却因为盲目相信“外来思想”,缺少严格的审查程序,导致频出负面。比如去年南京工业大学引进美国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克雷格?格莱姆斯为该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职教授。不料,才过去半年多时间,克雷格?格莱姆斯就被美国司法部指控滥用数百万美元研究经费,并且涉嫌洗钱等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盲目或急功近利地引进海外人才,不仅对国内的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不利,更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带来影响,也势必会挫伤国内现有高级人才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

对此,部分专家疾呼:“与其下血本引才,不如抓紧培养本土的人才。”这句话也恰恰印证了李浩与易才集团近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他们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并非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为了打破国内创业人才稀缺宿命论,探索人才培养的出路,易才集团通过多方的合作,积极地展开创业项目的运作。自2009年与北京理工大学成立“BIT&CTG创业中心”后,易才集团就与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了“"易梦想易成就"2010年中国高校创业计划”,与之前举行的一些创业大赛不同,中国高校创业计划的主题突出以“人”为中心。大赛评审委员会在对大学生创业计划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从创业人和创业团队管理的角度,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实质性的创业支持,提供创业企业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创业小额贷款等支持,避免了以往创业大赛中“重创意,轻实践”的弊端,真正帮助大学生将创业从“创意”变成“现实”。2011年,易才集团在“"易梦想易成就"2010年中国高校创业计划”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易创计划5年万名"大学生创业人"培养工程”(简称“易创计划”)。“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历时5年,致力于培训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1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举办易创培训100次、每年举行1次易创大赛、提供包含“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创业融资服务”等的助创服务,在超过100家创业提供上万个实习与学习机会,并进行案例总结整理,丰富创业中心数据库。所有通过培养计划正式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人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机会,还可获得独具特色的创业人支持方案以及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方案。随着易创计划的不断深入,李浩感受到,只要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持续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完全是可行的。

对于易才集团近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绩,相关专家表示:易才集团对于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政府、学校及企业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同时,创业教育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联合、通盘考虑。未来,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创业教育以及社会的创业氛围。一方面,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加强教师的创业实践,解决创业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应从社会层面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只有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互动,才能完善适合中国本土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一举打破中国人才稀缺宿命论。

编辑:蓝山(QN0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就医挂号收取服务费

名医汇

名医汇

网上预约挂号平台